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世界快播:流动性经济学|第一时间响应:灭火的最佳时机

2022-08-16 21:25:43    来源:东方资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接上篇:《流动性经济学|美联储的灭火行动:超越“白芝浩规则”》(2022-08-01,澎湃商学院)

金融市场的正反馈特征内生了不稳定性。如同佛教徒看待死亡一样,“(金融)火灾终将到来”。牢记这一教训,在第一束火焰出现时就将其扑灭,要比预测火灾何时会发生更为重要。这是损失最小化的方式。即使是毕生研究大萧条的伯南克,也无法提前预判危机。

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潮是大危机的导火索,但恐慌的蔓延才是从流动性冲击演化为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次贷危机爆发前,次级抵押贷款占所有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仅为1/7,违约率较高的浮动利率次级贷款占比仅为1/12。即使浮动利率次贷全部违约,银行也有足够的资本来消化。然而,次贷还是恐慌情绪的载体,逐步蔓延到了优质抵押贷款、非抵押贷款类资产和短期批发融资市场,摧毁了交易对手方的信用,再加上杠杆产生的放大效应,最导致了金融去杠杆和实体经济的收缩。

这就是加里·戈登所称的“大肠杆菌效应”——在知道几起汉堡受污染事件之后,有些消费者会拒绝所有肉类食品,而不是试图弄清楚哪些商店、哪些地区的哪些肉类食品受到了污染。金融恐慌时期,资产定价机制失灵,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贷款人会“一刀切”地认为所有抵押品都会出问题,从而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和折扣率。个体的理性导致了市场的非理性,这就是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描述的从“惊恐”到“崩溃”的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程度,仅次于1929-1933年“大萧条”,两者都与房地产市场有关,但如果能够及时中断恐慌情绪的传染,经济衰退程度或可降低。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演变有两类代表性叙事。第一类叙事聚焦于阶段Ⅰ和Ⅳ,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银行信用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第二类叙事聚焦于阶段Ⅱ和Ⅲ,关注批发融资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伯南克称第一类为“资产负债表渠道”,第二类为“恐慌渠道”。哪个渠道对大衰退(thegreatdepression)更有解释力?如果第Ⅰ阶段的恐慌没有扩散,大衰退还会发生吗?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经济衰退 资产负债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