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底数“清”!贵安新区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

2022-08-15 15:52:38    来源:贵阳日报

今年以来,贵安新区紧盯存量房、新建房、闲置房、危房“四类”房,坚持“建管并重、以治促用”的原则,在“清”方面摸清底数、在“建”方面打好基础、在“管”方面下足功夫、在“用”方面做好文章,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治房”的积极性,全力打造风貌协调、环境舒适、现代宜居的农村住房。

聚焦四环节 “治房”显成效

在农村“治房”工作中,贵安新区结合实际,全力抓好“清、建、管、用”四个环节。

底数“清”。贵安新区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籍调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现已调查农户35680户,排查农村自建房屋35239栋,完成外业测绘、权籍调查内业核实及信息录入工作。

规范“建”。为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简化审批流程,贵安新区各乡镇(街道)建立村民申请——集中审核——乡镇审批的“一站式”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联评联审机制;启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43个,120户农房风貌整治目前已完工64户,高峰镇审批建房188户、马场镇审批建房36户,培训农村建房工匠24人。

严格“管”。贵安新区结合宜居农房试点实施农房风貌整治,常态化巡查整治违法建房及乱搭乱建行为,全面排查农村危房并实施分类处置等工作。目前,已排查农村自建房疑似危房336栋。其中,11栋已申报危改项目、1栋被征收、1栋被拆除、1栋拟列入文物保护住宅,其余322栋无人居住,已对无人居住疑似危房喷绘警示标识,纳入常态监管。

高效“用”。通过摸清新区各类闲置农房底数,贵安新区结合村庄发展定位,采取重建、改建、局部增建等措施,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文旅项目,推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切实增加群众的资产性收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其中,高峰镇依托梅园项目启动普马村35栋农房盘活工作,湖潮乡盘活车田村40余栋农房。

群众投工投劳 建设新家园

在农村“治房”工作中,贵安新区各乡镇(街道)一改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思维,通过广泛宣传、试点带动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治房”工作,着力提升人居环境。

在“治房”工作开展过程中,高峰镇黄猫村不少村民看到村内的一批批“土房子”摇身变成“金屋子”、“光坝子”变成“美院子”,不由得心生羡慕。于是,大家积极参与到老旧危房的拆除中来,把自家的“老破小”改建成为“高大上”的新民居。“自家房子自己住,建好一点,住起来也舒心。”村民毛启忠说。

马场镇滥坝村村民在村“两委”的宣传动员下,大家转变思想,从“让我拆”到“我要拆”,纷纷投工投劳,将自家房屋按照农房风貌要求进行改造,清扫整理残余垃圾,重新粉刷墙壁,合理规划杂物堆放空间,美化庭院,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房屋功能、环境改善,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和家人,出再多力都值得。”滥坝村村民曾方平说,他按照宜居农房改造建设试点要求,将一层老房翻盖为两层现代风格的民居,如今,新家有围墙、花园、果园,室内装修也很讲究,大大提升了房屋的舒适度。

旧房换新颜 致富路更宽

白墙灰瓦小尖顶、雕花窗户斜屋面、绿植花池绕小院……走进贵安新区党武街道党武村,一栋栋风貌统一、别具一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治房’让我们村发生了大变化,不仅村子更美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变得更好了。”村民陈国玉说。

去年以来,党武村村“两委”通过“坝坝会”与村民协商,并按照村民的需求,对农房进行改造,打造风貌协调、环境舒适、现代宜居的农村住房,有效提升了乡村“颜值”。“村容村貌美化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党武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明龙说,改善后的农房不仅居住舒适度高,还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除了党武村外,贵安新区不少乡村在“治房”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湖潮乡车田村围绕车田景区宅基地盘活示范区域,采取“村民+村集体+公司”的方式,引进企业与村集体公司合作,盘活闲置宅基地,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高峰镇普马村依托“贵州梅园”,将园区附近无人居住的闲置宅基地房屋通过入股的形式和企业合作,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娱乐设施等,不仅拆除了闲置危房、盘活了闲置宅基地、美化了人居环境、解决了项目建设用地紧缺问题,还带动群众增收。

马场镇滥坝村依托农村“五治”和宜居农房改造建设试点带来的成效以及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产业优势,促进农户转变单一的产销模式,积极探索集“旅游+农产品采摘+农家乐+民宿”为一体的产业运营发展模式,在宜居的基础上同步推动宜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集体经济 人居环境 乡村旅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