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来论|增强稳经济政策的针对性:救急,更要救穷

2022-06-06 11:46:51    来源:东方资讯

之前我们曾从政策施力点、施策路径与政策预期差三个方面对本轮稳经济的特殊之处进行了讨论(参见《关注影响宏观调控的三个政策变化》),近期伴随《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出台,各地相继公布了细化落实方案,鉴于不确定性因素还较多,加之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还面临很多约束条件,政策的可行空间是有限度的,所以在推进既定方案的同时,更要注重政策措施的灵活性,尽可能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以保证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政策针对性地增强不仅涉及对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问题的把握,更与政策能否对症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从救急优先,还是救穷优先的角度,对本轮稳经济尝试做进一步讨论。

一般而言,微观主体在经济交往中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商业规则——“救急不救穷”,原因在于微观主体若因暂时性经营困难导致的资金链紧张,只要愿意额外付出一定成本,大概率是能够获得救急性的外部支持,从而有望渡过暂时性的流动性难关。但若是微观主体一旦面临生存问题,不仅无论付出多高的额外成本也难以获得外部支持,而且还要面临生意伙伴提前抽离资金的风险,因为大家都会出于避免永久性亏损的考虑,采取自保举动,由此微观主体不仅现金流难以改善,其流动性状况也会加速恶化。当然“救急不救穷”的商业规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规律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体现,对于宏观调控而言,只要经济运行处于正常状态,就不应该出手干预,微观主体面临的“急”与“穷”的压力主要还是依靠市场来自行调整,但若经济运行已明显偏离正常,并有持续恶化的势头,宏观层不仅必须采取措施来进行逆周期调控,对于此环境下微观主体的“急”与“穷”也要予以必要的政策对冲,当前的境况无疑就是后者,5月23日国常会明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针对微观经济主体面临困难进行必要政策对冲之前时,首先需要理清的问题就是微观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究竟是“急”,还是“穷”。

关键词: 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 政策措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