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流动性经济学|公债陷阱:债务货币化的“不可能三角”

2022-04-01 18:52:55    来源:东方资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陷入“债务陷阱”,各国政府债务杠杆率都达到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峰值,均已经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认定的60%可持续水平,但并未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人们甚至将后危机时期的“长期停滞”归因于过于保守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在对欧元区和美国的复苏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时。

似乎是吸取了历史教训,各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更加积极。据统计,全球财政赤字率合计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达到了10%和8%。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最大,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四轮财政救助计划合计达5.9万亿美元,占2021年GDP的26.9%,2020和2021年的赤字率分别为15%和11%。关于财政可持续性、债务货币化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如同持续的低通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一样,零利率或负利率也提高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两者形成了一个闭环,为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政策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或广义上的“债务货币化”)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讨论依赖于模型的假设条件,理论上只要“r<>

如果通胀破防,利率中枢随之抬升,某种形式的违约或难避免。矫正财政收支失衡的方式无非是:增加税收、通货膨胀(税)、美元贬值(铸币税)或债务违约——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本质上是隐性违约。

若将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率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或持有政府债券)规模的同时提升视为MMT的实践,那么在美联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共有四个案例(图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大流行。其中,前两次的财政赤字率显著高于美联储扩表规模,后两次规模相当,且可以看出美联储扩表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政府债券。

关键词: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可持续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