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碳排放也需要打假!数据为何容易造假?|聚焦3·15

2022-03-15 20:31:43    来源:东方资讯

本文转自:国际金融报

时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2022年首批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浮出水面。

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涉及四家机构。早在2021年10月-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31个工作组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以重点技术服务机构及其相关联的发电行业控排企业为切入点,围绕煤样采制、煤质化验、数据核验、报告编制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现场监督检查。

篡改伪造检测报告

作为“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碳市场旨在通过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降低碳排放量。纳入碳市场管控的企业,每年会获得碳排放配额(CEA),碳交易就是以此为产品,进行自由出售或购买。

按照3月14日的碳排放配额价格58元/吨,企业若能降低100万吨碳排放量,即可减少5800万元的支出。如此一来,碳排放数据造假应运而生。

在3月14日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案例中,以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碳能投”)为首。早在去年7月6日,内蒙古生态环境厅就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系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违法案件,其报告则由中碳能投协助完成。中碳能投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篡改伪造检测报告。中碳能投利用可编辑的检测报告模板,篡改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控排企业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的送检日期、检测日期、报告日期、报告编号等重要信息,将集中送检伪造成分月送样、分月检测,并删除了原始检测报告的二维码。篡改部分控排企业元素碳含量检测结果,并编造全水分数据用于折算收到基元素碳检测数据。

关键词: 检测报告 生态环境 排放权交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