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2022年,人身险业要闯哪几“关”?

2022-03-02 05:42:39    来源:东方资讯

本文转自: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8年以来,随着保险业回归保障功能的重新定位,保险行业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然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是一蹴而就,保险业尤其是人身险业在2022年还有哪些“关卡”需要闯一闯?

关卡一:保费下滑

据银保监会数据,2021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49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7万亿元,同比下降2.16%;人身险业务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32万亿元,同比下降0.30%。

从五家上市险企看,共计实现保费收入2.4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微增0.03%。其中,受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人身险公司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570亿元,同比下降47.4%,较2020年同期增速下滑63个百分点。

保费下降也累及保险板块在资本市场的表现。2021年,在诸多负面因素冲击下,保险股大幅下跌,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行业分类)跌幅达39%,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4.8%。其中,中国平安全年跌幅高达40%,新华保险跌幅也超过30%。

对于险企来说,2021年竞争加剧是不争的事实,2022年的开年能否看到“曙光”?

《金融时报》记者从目前获得的消息来看,主营个险渠道的头部险企在1月这一最重要的开门红时点,均出现了新单保费下滑的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型险企由于续期业务庞大,在过去数年,即便新单保费负增长,在续期保费的拉动下,其总保费大多也能实现正增长,但在2022年伊始,这一态势被彻底打破,大多数头部险企的总保费都出现了负增长——新单保费“跌跌不休”,连续期保费也“拉不动”了。

关卡二:代理人高脱落

随着大型保险公司持续深化转型发展,加大对代理人渠道的清虚,人身险市场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大型险企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下降。截至2021年底,大型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0.5%,低于行业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合计市场份额59.3%,较上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

曾经缔造“造富神话”的保险销售行业,最高曾涌入超过900万人的保险代理人队伍,发生了历史性逆转。

2月23日,银保监会披露《关于2021年底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641.9万人。其中,保险代理人590.7万人。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初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保险代理人为842.8万人,这就意味着,按照同一口径,一年时间,保险代理人减少了252.1万人,同比下降29.9%。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行业竞争加剧,令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不再好做,是代理人队伍流失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未来随着监管的一系列整改,以及大型险企带头,保险营销员数量仍有可能继续下滑。当然,这也意味着保险机构渠道改革的速度在加快,行业转型发展不可避免。

关卡三:行业形象重塑

2021年,保险行业形象深受市场乱象困扰:虚列费用、长险短做等行为引发银保监会高度关注,成为全年罚款最多的事项。

同时,代理退保、自保件等问题也成为监管机构整治的重点,银保监会多次发文提醒代理退保的潜在危害,并着力强化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河南、厦门、江西等多地监管部门相继升级“双录”,全国范围内的保险“双录”新规也在酝酿之中。保护消费者权益,被置于重要地位。普华永道发布《2021年度保险行业监管处罚分析》显示,2021年度共有299家保险机构收到监管罚单2020张,处罚金额约2.81亿元。在严厉的监管手段下,保险消费环境也发生一些改变。

保险业消费投诉事项,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保险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时,与保险机构或其从业人员产生纠纷,并向机构主张其民事权益的行为。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关于2021年第四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37646件,环比下降7.39%。

专家分析,从中可见,机动车辆保险和普通人寿保险分别是财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接到投诉最多的险种,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仍然集中于理赔纠纷和销售纠纷。这表明尽管保险消费环境有所向好,但是,仍然道阻且长,前路漫漫。

关键词: 保费收入 同比下降 保险代理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