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修路人人夸 造福千万家

2021-05-19 08:47:54    来源:工人日报

包茂高速串起湖南、广西多个交通不便的村寨,带动当地发展,改变人们生活状态——

以前是神秘,现在有魅力

受地形地势影响,湖南、广西的一些村寨曾与世隔绝,那里的人们独守着一份生态奇景,保持着神秘姿态。而神秘背后,是曾经的不便、落后和贫穷。

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包茂高速),途经湖南、广西等7个省份,与国道、省道、县乡村道互通,极大改善了周边村镇的经济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跟随交通运输部“沿着高速看中国”采访组前往实地一探究竟。

公路进村寨,天堑变通途

“我们这里以前是神秘,现在是充满魅力。在家乡工作,我很自豪。”矮寨大桥高速巡查员龙芙宇说。

“我上学的时候只有一条窄窄的水泥盘山路,是附几个县城去往州府吉首的唯一一条路。”来自湖南湘西花垣县的龙芙宇说,这条盘山公路虽然只有6.25公里长,但异常崎岖,不堵车时也要半个多小时才能通过,而堵车时则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

矮寨大桥主跨1176米,桥面垂直高度355米,是包茂高速在湖南境内的一座特大钢桁梁悬索桥,于2012年建成通车。该桥实现了通行时间从至少半小时到只要1分钟的跨越。2020年,矮寨大桥日均车流量达到1.4万台次。

距离矮寨大桥15公里的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地处高山峡谷,以前村民去赶场走的都是泥巴路。如今蜿蜒的公路直通村寨。“过去我们都见不到外村的人,现在有城乡公交专线,很多村民自己也有车开,出村太容易了!”十八洞村竹子寨村民隆慧说。

广西桂林龙胜县白面瑶寨,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地方。“以前路不好,去趟县城得走三四个小时。”白面瑶寨村民王艳菊说,如今,路修通了,王艳菊每周都会骑摩托车,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接送在龙胜县城里读书的孩子,顺便到县城采购。

路通产业兴,客旺村民忙

八山两田水,地无三尺。泥泞狭窄的山路曾导致十八洞村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很难运出村子。而今,穿着民族服饰的阿婆阿姐在伞下售卖着亲手制作的土特产,鲜香爽辣的湘味菜馆里服务员忙碌不停。“旅游让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隆慧说。

与此同时,十八洞村村民依照当地特色,打造“本土文化+农产特色”产业链,通过组织刺绣培训、研创品牌矿泉水、电商助农等方式传播文化、增加收入,古法腊肉、手工香肠等土特产由便民邮局通过新修的公路发往全国各地。

“昔日长征路,今日致富路。”龙胜县人大工委主任周恩在介绍白面瑶寨时说。依托公路建设,白面瑶寨把优美而独特的梯田自然景观及浓郁的瑶族风情开发成经典的旅游产品,村民也搞起了农家乐旅游。

秦新华是白面瑶寨的致富代表,也是村中的红色讲解员,在村中从事红色旅游接待的他对游客客流量的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通高速后,来旅游的旅客成倍增长。之前一天最多七八百人次,后来一天能有3000多人次。”

修路人人夸,造福千万家

得益于白面瑶寨旅游产业的发展,秦新华年收入最高的时候达到30余万元。“像我这种收入的,寨子里还有几家,我们会提取一部分给寨子的公益基金,用于修缮瑶寨和给村民分红。”秦新华说。

因为交通封闭经济落后,以前很少有女孩子愿意嫁到十八洞村。2014年,十八洞村40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有46人。自2015年始,十八洞村举办青年相亲会。“路通了,外村的女孩子愿意来参加相亲会了,嫁到这里也不算远嫁了,村里一大半的大龄男青年都解决了婚恋问题。”隆慧说。

位于广西桂林阳朔县的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距离高速路口仅数分钟车程,景区引导企业积极聘用原住民,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我们解决了约3000名筏工的就业,景区收入的30%会用于支付筏工费。‘八九九八’是筏工在日常问候中常说的话。”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玉芬解释说,“就是在问对方今天走了八趟还是九趟,筏工现在均一天都能走八九趟,每趟赚50元,月收入在1.2万元以上。”

“村村寨寨通公路,同心共筑小康路。修好公路人人夸,富了百姓千万家。”百姓们用朴实的话语表达着对交通发展的由衷感激。(记者 时斓娜)

关键词: 修路 人人夸 造福 千万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