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输入性通胀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5-13 10:06:59    来源:经济日报

输入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呈现上行态势,国外通胀对我国的输入影响引发广泛关注。输入通胀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风险是否可控?如何应对?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

对PPI影响较大

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于5月11日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政策,全球流动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全球通胀预期升温也引发了国内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室副主任冯煦明表示,当前我国物价形势呈现出典型的结构特征和外部输入特征。一是在核心CPI维持弱势的情况下,PPI快速攀升;二是造成PPI快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外部输入。目前,上游价格上涨已开始通过供应链向中下游传递,呈现出成本推升型通胀的迹象。

《报告》认为,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推高我国PPI涨幅。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

对于PPI阶段上行,《报告》认为应客观看待:首先,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由于2020年疫情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探,今年PPI走势受到较大的低基数“镜像影响”;其次,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再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供求错位的表现,若全球疫情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总的看,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

风险总体可控

输入通胀风险是否可控?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期全球通胀预期带来很大外部影响,从日公布的数据看,呈现出结构特征,即上游原材料产品的涨价,并没有完全传导到消费和终端商品领域。

“短期来看,我国确实面临一定程度的输入通胀压力。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石油相关行业以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相关行业价格走高,进而推动PPI增速中枢整体上移。但未来形成全面通胀的可能不大,通胀风险整体可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认为。

范若滢表示,首先,随着猪肉供求关系不断好转,有利于CPI稳定运行;其次,我国下游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刚强,PPI进一步传导至CPI的效果并不明显;再次,我国经济基本面整体表现稳定,社会总供需将保持基本稳,不存在全面通胀的基础。

《报告》也显示,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有底气有能力应对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使发生明显的输入通胀,我国也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底气来应对。

“中国有充足底气应对输入通胀风险。首先,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货政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经济体,完全可根据自身经济运行情况相机抉择;其次,中国拥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和完善的生产体系,有利于保持宏观供求关系稳定;再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以来经常账户贸易顺差保持高位运行,外汇储备延续稳定态势。”范若滢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主要有三类政策工具:一是从国内供给端入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煤炭、钢铁、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产能控制作出灵活安排。二是着眼需求端,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修复良好的背景下,可以考虑适当控制基建投资进度,从而抑制短期价格上冲势头。三是增强人民汇率弹。从进口价格角度看,若人民汇率出现一定幅度升值,则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工业品价格的推升作用就会相应减弱。

“整体看,由于国内工业品供应能力充足,加之需求端不存在过热现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阶段冲高不会动摇国内物价稳定大局,特别是对民生商品价格影响可控。”王青说。

《报告》强调,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记者 姚进 钱箐旎)

关键词: 输入性 通胀 影响 方面

相关阅读